由重慶大學和重慶國際復合材料有限公司共同承擔的“十一五”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內課題“超細電子級玻璃 纖維關鍵技術的開發(fā)及產業(yè)化”日前通過科技部驗收。研究團隊經過4年的努力,在超細玻璃纖維關鍵技術領域取得突破,形成批量生產能力,打破美國和日本在該領域的技術壟斷。
據(jù)了解,超細電子玻璃纖維是一種新型的核心材料,被制成各類電子產品的基本元器件,廣泛應用于電子信息、航天航空、汽車等領域。目前,國外主要生產高附加值的D系列(直徑5微米以下)超細電子玻纖,其核心技術掌握在美國和日本兩國手中。2010年前,我國的超細電子級玻璃纖維領域尚屬空白,規(guī)模生產的超細電子級玻纖只有E系列(直徑7微米),是玻纖的生產大國而非強國。國內產品需要依賴進口,支付高額費用。
2007年,“超細電子級玻璃纖維關鍵技術開發(fā)及產業(yè)化”項目正式啟動,該課題歷時4年,總經費6309萬元,突破了5項超細電子玻纖生產關鍵技術,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細紗池窯,開發(fā)了4大類超細電子玻璃纖維產品,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,建成了國內領先、國際一流的電子級玻璃纖維研發(fā)及產業(yè)化示范基地,大幅度提升了我國電子玻璃纖維科技水平和科技創(chuàng)新能力。
截至目前,重慶國際復合材料有限公司生產的超細電子玻纖能夠達到4.1微米,已占全球30%的市場份額。公司已建成3.6萬噸玻璃纖維細紗生產線兩條,年產8萬噸粗紗生產線一條,在建年產8萬噸粗紗生產線兩條,預計年產值將超過10億元。
據(jù)了解,超細電子玻璃纖維是一種新型的核心材料,被制成各類電子產品的基本元器件,廣泛應用于電子信息、航天航空、汽車等領域。目前,國外主要生產高附加值的D系列(直徑5微米以下)超細電子玻纖,其核心技術掌握在美國和日本兩國手中。2010年前,我國的超細電子級玻璃纖維領域尚屬空白,規(guī)模生產的超細電子級玻纖只有E系列(直徑7微米),是玻纖的生產大國而非強國。國內產品需要依賴進口,支付高額費用。
2007年,“超細電子級玻璃纖維關鍵技術開發(fā)及產業(yè)化”項目正式啟動,該課題歷時4年,總經費6309萬元,突破了5項超細電子玻纖生產關鍵技術,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細紗池窯,開發(fā)了4大類超細電子玻璃纖維產品,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,建成了國內領先、國際一流的電子級玻璃纖維研發(fā)及產業(yè)化示范基地,大幅度提升了我國電子玻璃纖維科技水平和科技創(chuàng)新能力。
截至目前,重慶國際復合材料有限公司生產的超細電子玻纖能夠達到4.1微米,已占全球30%的市場份額。公司已建成3.6萬噸玻璃纖維細紗生產線兩條,年產8萬噸粗紗生產線一條,在建年產8萬噸粗紗生產線兩條,預計年產值將超過10億元。